你好,欢迎来到化工工程服务众包平台!化工工程网络设计院!总平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中心>资源详细
“十三五”炼油工业怎么炼

发布时间:2017-04-14

点击量:469 次




 

  新常态下我国炼油能力过剩还将加重。未来油品升级、绿色低碳、由大做强仍是炼油发展重心。

  近几年来,中国炼油工业正处在深刻变化中。2016年作为中国炼油工业进入“十三五”的第一年,呈现诸多特点。

  2017年,我国炼油行业在新常态下继续发展,炼油能力将转而较多增长,原油加工量继续增长,能力过剩还将加重。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既面临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机遇,又面临着产能快速增长过剩加剧、成品油市场需求低迷、出口快速增长、国内外成品油市场竞争加剧及替代能源较快发展的巨大挑战,同时还面临着环保趋严和质量升级加快的双重压力。转型升级、绿色低碳、由大做强做赢仍将是“十三五”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重心。
 

2016炼油工业四特点

  炼油能力较上年略有增加

  截至2016年底,我国炼油能力为7.5亿吨/年,较2015年净增炼油能力24万吨/年,基本持平。其中,新增炼油能力2110万吨/年,淘汰炼油能力2086万吨/年。

  从经营主体看,我国形成了以三大石油公司、中国化工、中化、中国兵器、地炼、外资及煤基油品企业等多元化发展格局。2016年,全国千万吨级炼厂仍为24座,合计炼油能力3.14亿吨/年,占全国的42%。中石油和中石化千万吨炼厂合计炼油能力分别占各自总能力的55%和69%,中石油炼厂平均规模725万吨/年,中石化为743万吨/年,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中国仍存在不少小炼油装置,中国炼厂总的平均规模仅为405万吨/年(不含多家停工多年的小炼油装置),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54万吨/年仍有较大差距。从炼油地区布局看,华北、东北和华南、华东地区是我国炼能的主要集中地,2016年这四大地区炼油能力分别为2.7、1.24、1.14、1.01亿吨/年,分别占36%、16%、15%、13%,合计占80%,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

  2016年,我国各类炼厂平均开工率76.7%,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地炼开工率大幅上涨所致。地炼加工量快速增长,主营单位份额下降。全国全年原油加工量5.41亿吨,同比增长3.6%,较上年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预计2016年全国成品油产量3.45亿吨,同比增长2.1%;受经济增速下滑、柴油基本面需求疲软等影响,柴油产量出现负增长,预计全年生产柴汽比1.39,同比下降0.1。

  地炼占比加大 国企市场份额下滑

  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炼厂(含央企收购或控股的地炼企业)的炼油总产能为2.6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4.8%,从规模上看,地炼已“三分天下有其一”,特别是“两权”放开后,地炼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和冲击力,已成为国内炼油工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炼油工业继续朝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截至2016年底,国家已对22家地炼发放了8193万吨/年原油使用配额,前10月地炼自主进口原油3385万吨,占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11.3%,原油进口格局出现较大变化。同期地炼原油加工量8198万吨,同比大增26.4%;开工率51.8%,同比大增11.3个百分点,创历史高位。同期地炼汽柴油产量5802.8万吨,同比大增23.4%;凭借价格优势和其经营的灵活性,地炼市场份额达到23%,同比大增4.1个百分点。受地炼冲击,中石化、中石油等主营单位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从2010年的90%降至2016年前十月的77%。

  装置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近年来,随着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油品需求结构变化、原油品质重质化明显,炼厂不断优化调整装置结构,装置加工灵活性、深加工、精加工及加工劣质进口原油能力不断加强。催化裂化能力由于当前催化汽油脱硫吸附(S-Zorb)装置投产较多,同比有所增长;加氢精制能力由于油品质量升级,仍继续较快增长,其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15.6%大幅升至2016年的41.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世界平均55%的比例,目前两大集团炼厂加氢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超过50%。我国现共有20余家大型高硫原油加工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合计已达2.62亿吨/年。

  替代能源上升:煤制油突破千万吨

  2016年煤制油有3套装置试车投运,合计增加产能700万吨/年,使得国内煤制油总产能一举突破千万吨至1080万吨/年,煤制油厂家达到15家。2016年,预计替代成品油为3043万吨,占消费总量的9.7%。作为替代主力的车用天然气保持稳步增长,替代成品油2180万吨。甲醇汽油市场接受度低于成品油,M15标准尚未出台,相关添加剂、调制方法、输配规范等标准体系尚未健全,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被用于直接掺混汽油现象较多,推动了甲醇汽油消费量持续增长,2016年替代成品油约为315万吨。燃料乙醇无新增产能,全年替代成品油120万吨。电动汽车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张,2016年替代成品油75万吨。生物柴油随着经济下行,柴油需求面疲软,加之难以进入油品终端销售体系,发展逐渐边缘化,2016年将替代成品油200万吨。
 

2017年炼油工业发展重心

  2020年炼油能力过剩1.1亿吨/年

  2017年,我国炼油能力将一改过去两年减少和略增的停顿态势转而较多增长,预计净增能力达3500万吨。其中,新增能力4600万吨/年,包括云南石化以及惠州炼厂二期,淘汰落后产能1100万吨/年。预计2017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为7.9亿吨/年,同比增长4.6%。同样,受云南石化、惠州炼厂(二期)及原油进口权地炼的影响,2017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5.57亿吨,同比增长3%。成品油产量预计为3.6亿吨,同比增长4.3%。国内炼能过剩问题将有所加重,全年成品油净出口总量或扩大至4000万吨。特别是加上“两权”放开刺激国内民营企业加大扩能,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炼油能力1.2亿吨/年,总能力将达8.7亿吨/年(表5)。考虑满足国内需求以及尽可能大的出口空间后,2020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至少过剩1.1亿吨/年;如果虑及亚太地区一些传统进口国近年新建或改扩建炼厂,成品油自给率提高、将减少进口,我国炼油能力过剩程度将进一步加剧,会达到1.5亿吨/年以上。

  炼油能力过剩加剧将导致成品油市场竞争加剧。到2020年,地炼原油进口总量将达1亿吨,占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25%,成为原油进口的生力军;地炼市场份额或将从2016年的23%增至超30%,凭借价格优势及其经营的灵活性,其对市场批发价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地炼未来将逐步整合销售终端,质量水平和品牌能力将有大的提升。未来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出现民企崛起推进,主营炼油企业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受到严重挤压和冲击的局面,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配合“一带一路”,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为炼化业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国际名片、 “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目前,我国石化企业已投资了沙特延布炼油厂、哈萨克斯坦PK炼油厂等11个海外炼化项目,合计炼油能力7660万吨/年,其中中方权益能力5317万吨/年。并完成了在新加坡独资建设8万吨/年润滑油项目,参与印尼、阿联酋、荷兰油品和石化产品仓储项目,购买俄罗斯西布尔公司10%股权,投资俄罗斯4.25万吨/年丁腈橡胶项目等。我国炼油工程建设队伍多年来转战国外,参与了东南亚、中东、中亚、非洲不少炼厂建设项目。目前国内炼油产能过剩形势显现,改扩建热潮已近尾声。炼化工程公司面临国内业务量减少的局面,需要炼化工程公司走国际化道路,同时带动工程、施工队伍和装备制造进一步“走出去”。

  “一厂一策”推动油品升级

  未来炼油业面临油品质量进一步升级与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双重压力。2017年1月起国Ⅴ车用汽柴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同时国Ⅵ车用汽柴油标准征求意见稿已颁布,预计201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国Ⅴ标准相比,国Ⅵ标准更趋严格,这就对国内炼厂的工艺改造和工艺组合提出更高要求。对汽油生产来说,石油公司必须考虑降烯烃、降苯、降芳烃,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比例,重点加快烷基化、异构化等装置建设。烯烃是汽油辛烷值的重要来源,降烯烃意味着至少损失35个单位的辛烷值。低成本实现国Ⅵ汽油降烯烃和提高汽油辛烷值将是“十三五”炼油业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对柴油生产来说,必须考虑降多环芳烃和提高十六烷值,重点加快加氢精制、加氢裂化、渣(蜡)油加氢等装置建设。未来几年我国炼厂将集中优势力量抓紧国Ⅵ标准汽柴油技术攻关,“一厂一策”推进油品质量进一步升级。

  绿色发展:推进智能化建设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行业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3%,万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国家还将出台一系列限制或控制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相关财税政策。由此,炼化行业经营成本将增加,对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炼油化工原料劣质化、多元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绿色化、特色化、高端化,需要加快研发相应技术。尽管炼油工业节能减排总体上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发展极不平衡,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快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低碳型炼厂。随着“两化”融合,建设智能化炼厂已成为行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做强、做优的需要。中石化已计划在以往试点基础上在“十三五”期间建成10个智能化炼油化工厂。

  炼厂由燃料型转向燃料化工并重型

  “十三五”期间,以天然气和电能为主的替代交通运输能源将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规划到2020年将超过500万辆,届时将替代1.5%的燃油。中短期看,新能源汽车对成品油需求影响有限,但从长远看,它对油品的替代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未来特别是当高储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将引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对国内近200家炼厂将形成很大冲击,石油作为燃料的重要地位将有所削弱。但石油作为化工原料仍有长久、广阔的前景。中长期看,炼厂将逐步由加工生产燃料向燃料化工并重型转变,转向为将原油加工成更多化工材料的化工型炼厂,因此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新材料的研发,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